中國人有一套折翅理論,它的法則非常簡單,當一個人要與另一個人共效于飛的時候,
彼此會要求對方折掉一隻翅膀,使兩個人共著各自的單翅,齊心協力的往理想的天空
飛去。兩個人一雙翅,在家庭裡,那就是母親與孩子的親,他的語言是「孩子,媽犧
牲吃苦,就為了你爭氣。」
在台灣的社會裡,許許多多的家庭仍然沉浸在這樣折翅的遊戲中,當已經成年的孩子
執著自己的看法時,父母痛切的拋下一句話,「好,你翅膀硬了,可以不聽父母的話。」
奇怪的是,往往在親子的溝通中,我們無法將「意見」與「愛」分開來看,常常作子
女的不認同父母的意見時,就代表也同時否定父母的愛,也代表了在「愛」與「個體」
之間,我們很難無法找到清晰的分界。於是,我們習慣了接受父母從小疼惜的親情
,也同時交出了「自我」作為回報。台灣的親子關係活在被親人疼愛,也接受了理當被
控制的義理,彷彿對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來說,彼此的愛與牽累本來就是同一件事情。
我們在裡頭,一切都變的理所當然,心甘情願。
父母的愛應該是什麼樣子的?父母的愛應是無條件的,不論孩子做了什麼,那對給予
她們的愛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。但是現在父母總是在期望著,親子關係中,我們常常
看見的是,不斷要求的父母,以及永遠做不到完美的孩子。作為子女的我們,很難
忽略父母的意見,但是作父母的卻往往看不見孩子的眼淚。這是否算是一種失衡的
關係?來自於倫理中所賦予的權力。即使一開始一個胎兒從完全與母親相結合,到後
來臍帶必然要切斷,孩子開始自己呼吸,那是成長的開始,它變成一個個體,開始個別
的運作起來,於是他越走越遠,然而便是在這漸漸遠離的過程中,原本被建立起潛藏的
權力才被突顯出來,但是,在親子關係的依附過程中,卻鮮少有人發現即使是人最原生
的親子關係中,其實也充斥著權力的關係與論述,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奉為真理的孝道,
在傅柯看來,也不過是某種文化及歷史情境下所產生出來的權力關係。也許因著父母的
社會角色本身所擁有的力量,因而使得這樣的權力關係不受質疑,然而,在子女一天一天
長大的過程中,親子的權力關係中也慢慢的被加大了相互拉扯的力量,不單單只是來自於
子女在生活、經濟、思想上等等的獨立以及接收外來的資訊,更是一種自我個體的展現。
當然,作子女的也是被不斷社會化以及在家庭及社會教育中自我規訓,因此才能夠
形成潛藏在台灣家庭親子關係中的權力關係。如同傅柯對於權力的定義,「權力是一
種組織的、階層的、協同的關係組合」,就像中國人的折翅理論中,親子也必定是雙
方所共同完成以及互相默許的齊飛過程。
- Nov 21 Sun 2004 13:04
【親情‧自我】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